首页 > 竞争学科>湖南大学> 详情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发展历史


发布日期:2012-06-14 字号:[ ]

发展历史

    从1908年到2010年的百余年里,学院(系)经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和学校的十度变迁,走过了创办期、调整与变迁期、全面发展时期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百年期间,学院(系)为国家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2000多名,其中包括研究生1600余人、本科生10000余人、其他各类学生2000多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建设人才。纵观她的发展历史,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学校十度变迁,除1953—1958年中断停办五年之外,始终保持下来,不断发展壮大,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创办期(1908—1953)
  • 第一阶段(1908—1926)创办时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办机械科,功不可灭,为机械系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二阶段(1926—1949)正规办学时期,学校按欧美教育模式办学,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任教。机械系只设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制四年;教学计划安排合理,实行学分制;要求严格,淘汰率高。共计毕业学生419名。
  • 第三阶段(1949—1953)新中国接管到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止,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机械系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调整与变迁期(1953—1976)
  • 第一个阶段(1953—1958)机械系停办,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机械系并入华中工学院。
  • 第二个阶段(1958—1966)机械系恢复,专业发展较快。1958年开办机制专业,1959年开办铸造专业,1965年开办汽车专业。我系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建立教研室,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管理办法,健全各种教学档案,大抓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科研活动等。培养了一大批奋发向上、教学严谨的年轻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很大,为机械系的发展壮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 第三个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危难时期。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学校全面停课,原有的教学秩序全被打乱,连续四年未招生。1971—1976年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1972年开办了内燃机专业。
全面发展时期(1976—1995)

    1991年开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1993年开办模具设计专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大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累累,学科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先后取得了包括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教学与科研成果,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汽车设计为代表的研究方向。

高速发展期(1995-2008)

    1995年6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成立,至2008年6月更名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教职员工240余人,新增院士1名,"***计划"特聘教授1人,***3人,国家***3人,芙蓉学者2人,跨世纪人才5人;在籍学生增至2900余人。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建成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包括两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基地。2003年建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在此期间,学院承担了国际合作、国家重大、省部委和企业委托课题8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300万发展到2008年的20000多万;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奖励40余项;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部省级教研奖励20余项;创成了包括两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在内的10余个国家级、部省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院与东风、一汽、武重、上汽通用五菱、长丰、华菱、长安、吉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原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并入,成立了新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目前,学院正处于深入改革和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效的院系运行管理体系;加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国家级创新团队和国家实验室;开拓新的科研方向,创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学科;加快学院国际化进程,建设一流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资料来源: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2 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门户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湖南纬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首页 | 资源检索 | 联系馆员